中醫藥研究論叢

181.12八脈交會穴之理論與臨床運用簡介

唐佑任1 戴承杰1*

1.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摘要】

 八脈八法穴(公孫、內關、臨泣、外關、列缺、照海、後谿和申脈)為臨床上常用的八個穴道,最早見於金元時期竇漢卿所著的《針經指南》,每穴除了有單獨對應的適應症外,明清後也延伸出兩兩配對的方式,將腕踝近的穴道對應於驅幹頭面部,擴大了使用範圍和療效;本文藉由古籍的整理和臨床各家的應用,推論八脈八法穴的理論基礎和作用機轉,並比較各古代典籍在各適應症的差異,最後分析四組穴道在現代疾病的治療範疇及療效;透過以上這些討論,能建立八脈八法穴的理論機轉,並開拓更多的臨床應用。

【關鍵詞】

八脈八法穴(流注八穴)、十二正經、奇經八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