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研究論叢

132.2異位性皮膚炎的中西醫觀點與相關 實證研究進展
黃子玶 顏宏融
長庚大學醫學院中醫學系
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

【摘要】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常見且具有遺傳傾向的過敏性皮膚病,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8~10%。此並和古代文獻描述「奶癬」、「濕瘡」、「浸淫瘡」、「四彎風」、「血風瘡」等相類似。臨床皮膚表現依年齡層分成三個階段,中醫認為本病先天稟賦不足,加上後天失調,與脾、心、肝關係密切,濕、風、熱、瘀為其主要表現,而脾虛濕盛貫穿病史。基礎醫學研究發現此病與皮膚屏受損,免疫系統功能異常和超抗原的免疫有關。在中醫的辨證分型治療上可以分成風熱夾濕、濕熱蘊積、脾虛濕蘊、血虛風燥四個主要證型,常用方劑包括消風散、消風導赤湯、龍膽瀉肝湯、萆薢滲濕湯、除濕胃苓湯、當歸飲子、養血定風湯等。目前的西醫治療以局部保濕與藥膏,配合口服抗組織胺、抗生素或類固醇治療為主。同時我們介紹了目前幾個較為嚴謹的實證醫學研究相關文獻和臨床試驗。整體而言,中藥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其療效存在,未來可設計更完整的雙盲臨床對照研究,探討中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臨床療效與作用機轉。

【關鍵詞】

異位性皮膚炎、實證醫學、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