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研究論叢

131.7類風濕性關節炎
曹永昌博士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
永昌漢方中醫診所院長

【摘要】

中醫認為寒、冷、濕、熱、毒、過勞、內外傷、產後及七情失調等因素均為發病的誘因,而秉賦素虧、氣血不足、肝腎虧損,復受風寒濕熱是發病的主要因素。病機特點可用虛、寒、濕(熱)、瘀、久、變六字概括。病臨床上大致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活動期多以急性發作或慢性活動、復發等形式出現。緩解期即是穩定狀態、相對靜止階段。急性發作經過治療後,可轉入緩解期,病情相對穩定,或關節已變形,或不痛不腫,寒熱不甚明顯。急性發作期,其主要是邪實,風、寒、濕、熱為主,病位在表,症狀表現以邪實為主。慢性緩解期,病位在裡,臨床以正虛為主或以正虛邪戀。臨床中常見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虛實互見,寒熱錯雜,給辨証用藥帶來困難。發病後早期和長期地進行康復醫療,有利於保持或恢復肢體功能。經過康復醫療可以達到緩解疼痛、消退腫脹、改善功能障礙、預防及糾正關節畸形等目的。對於康復療法,可按患者病理過程及不同病期,採用不同的方法,如理療、體療、自我按摩、日常生活動作訓練、輔助裝置的應用、支架及輪椅的應用等。本病易於反復發作,不易根除。但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內外科結合,配合理療、體療等綜合治療措施,對截斷疾病變化,控制病情,還是能夠解決不少問題的。

【關鍵詞】

類風濕性關節炎(RA) 痺證 針灸治療